□记者 樊融杰 2022年是真普实惠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支农“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信如何让农村金融进一步赋能“三农”,真普实惠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支农 4月27日,在以“共话绿色金融 共谋绿色发展 共谱农信改革转型新篇章”为主题的农信第三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福建会议上,全国近30家省级联社、真普实惠农商银行的支农党委书记、理事长(董事长)及有关负责人,农信以及业界知名专家、真普实惠跨行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支农就省联社平台赋能、农信数字化转型、真普实惠绿色金融等多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支农 金融支农要做到“真普实惠” 当前,农信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老矛盾和新风险交织积累,我国经济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其中,我国“三农”发展也面临着考验。 “三农”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2月22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体现出中央对金融业加大支持乡村振兴力度的要求和期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伟认为,省级联社和各法人机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客户需求,把全面金融服务的优势转变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对于农户,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服务模式,破解进城、外出、返乡等客户群变化的难题;另一方面要扩大服务范围,降低融资成本,重点做好“二八定律”中“八”的客户群服务问题,将农户贷款的FTP(内部转移定价)成本转移到其他增值服务、商业业务,用好政策红利,真正做到“真普实惠”。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丁晓芳表示,农村中小银行天生带有服务“三农”的基因,在人缘、地缘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大有可为。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农金30人论坛主席朱进元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金融将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农村中小银行也肩负着更多的使命。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农信机构要谱写农金亮丽的答卷。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家庭农场超过380万个,农民合作社达到22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95.5万个。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保障我国农民稳定增收、有效供给和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新型经营主体往往面临缺少抵质押物进而导致融资难等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化落实,政策支持效应逐步显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育壮大。这些专业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供应链,对金融服务存在迫切需求。农信社要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主动对接需求,推动这些经营主体快速孵化、健康发展。”李伟表示。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在农村,超过380万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对于就业的带动作用很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身处一线,处于对这类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的前沿,势必对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共同富裕问题有非常大的贡献。这是中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一个新机遇。 丁晓芳表示,今年银保监会继续要求银行机构充分运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定期更新发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以及各地政府建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享信息,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贷、信用贷款投放。同时,银行机构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辅导,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内部财务管理,提高信用贷款获得能力。此外,金融行业还要更好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拓宽农村资产抵质押物范围,注重发挥农业保险保单增信作用,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 适应新的发展时代 2022年4月18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开业。作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也成为农信社改革领域里一件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20年前启动的农信社改革,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明确以省级政府为主体责任,大多数省份成立了省级联社。二是推动法人机构朝着‘三化’(市场化、商业化、股份化)方向改造。实践证明,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省级联社的作用是突出的,法人机构的‘三化’ 方向是正确的。”李伟说。 近年来,农信社的发展又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李伟表示,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上加快创新。 除了体制机制需要改革外,农信社以及农商银行自身定位、服务等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及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大型企业涉足农村金融领域,许多中小农村信用社以及农商银行也开始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面对该问题,农信系统该如何在生存的前提下发展壮大?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张红宇提出了三方面建议。一是更准确的定位。政策银行、商业金融机构以及资金互助组织的分工定位不一样,要有统一的市场规则和有效运转的运行机制,但不能无序竞争。防控风险是中央在稳定金融方面重中之重的目标要求,一方面,应该提供差别化的支持政策以满足不同的金融主体需求;另一方面,要强化相关行为监管,杜绝风险。二是更精准的服务。不仅要盯住大型涉农企业和好产业,还要落实中央的要求,服务于普通农户,包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三是更创新的产品。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大数据平台和应用场景,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诉求,让金融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和强力支撑。 本次会议上,福建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第三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执行主席李卫民代表全国30家省级农信机构以及百万农信人发布《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倡议书》,倡议全国农信机构从传承红色基因、拓展服务功能、实施建档工程、创新普惠机制、落实惠农政策、加快科技建设、坚守风险底线、担负社会责任、服务地方发展、深化交流合作等10个方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送上高质量、个性化、有温度的“金融套餐”。 当日,李卫民与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小龙,湖北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亚华就农村中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山东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孙开连,云南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倪立,四川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艾毓斌就如何选优配强县市法人行(社)董事长(理事长)进行了讨论;甘肃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文永,海南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年生,辽宁省联社党委副书记李双金就如何完善金融科技管理体制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研讨;黑龙江省联社党委副书记宁友惠与江苏省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弋对农村中小银行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防控机制进行了探讨。 |